爷爷的压岁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老人 0 52

爷爷的压岁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1张

爷爷压岁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导读:领悟到了爷爷对“我”的关爱和深切希望一、晏强《我的压岁钱》每到过年,我就几多欢喜几多愁。欢喜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戚长辈给我压岁钱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愁的是那一叠叠崭新的票子还没等我捂热和,就被爸妈拿去了,说是给我存起来交学

领悟到了爷爷对“我”的关爱和深切希望

一、晏强《我的压岁钱》每到过年,我就几多欢喜几多愁。欢喜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戚长辈给我压岁钱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愁的是那一叠叠崭新的票子还没等我捂热和,就被爸妈拿去了,说是给我存起来交学费,让我空喜一场。今天,奶奶给了我100元钱,说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正准备去买点东西,不料爷爷回来了,让我把压岁钱放他那儿存着。好吧,我想我还有好多机会收压岁钱呢,存着就存着吧。后来我一共收了1000多块钱的压岁钱,我数过来数过去,一天都要数好几遍。想不到外公又说,这钱是要还礼的。我一想,对呀,我收了人家的压岁钱,人家的小孩也要收我们家的压岁钱,你来我往不是扯平了么。我原以为这压岁钱就是我的了呢,没想到又是空喜一场。这篇日记,小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思呢?(不能花的压岁钱。因为收到的压岁钱都被爸爸妈妈,爷爷拿去了。心里的愿望是:这些压岁钱要是都能够由自己支配,那该多好哇!)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这个意思(不能花的压岁钱)来写的呢?(首先写自己又是喜来又是愁。喜的是拿到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愁的是压岁钱被爸妈拿走了,“让我空喜一场”。表达了自己不能用压岁钱买喜欢的东西,很失望的感受。当奶奶给了100元,刚刚有点希望的时候,不料又让爷爷拿去了,还是没能用这些钱。后来,一共收了1000多块压岁钱,总该多多少少由自己花一点了吧!结果外公又说要还礼,没想到又是空喜一场。三起三落,最后,小作者强烈地发出了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又是空喜一场,虽然收了那么多的压岁钱,然而那都是不能花的压岁钱。)二、邱雨《我的压岁钱》一到过年,爷爷就会给我压岁钱。今年的压岁钱怎么花,我早就做好了美丽的计划:买一个漂亮的日记本,每天写一篇好日记,还买一些我喜欢的学习用品,再买一些花炮,热热闹闹过新年。今天,我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美美地等着爷爷给我压岁钱。爷爷终于来了,看到爷爷就象看到了太阳,我全身都暖和起来。爷爷给了我300块钱,要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高兴得一蹦一跳,满口答应着爷爷。这时,妈妈来了,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妈妈说:“我帮你把这些钱存起来。”我很不情愿地把钱交给妈妈,我知道,妈妈准要拿我的压岁钱去打牌。我哀求着对妈妈说:“妈妈,您可不可以不要去打牌?”妈妈当作没听见一样,转过身就走了。我心里的委屈不知对谁说,只好暗暗地求菩萨保佑:大慈大悲观世音,保佑我妈妈别把我的压岁钱给输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妈妈回来的时候,带来一个让我彻底失望的消息,她竟然连输500多元!唉!我觉得今天真倒霉。这篇日记,小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思呢?(心痛输掉的压岁钱)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这个意思(心痛输掉的压岁钱)来写的呢?(小作者为了表现自己对压岁钱的喜爱,开头就做好了怎样有意义地使用压岁钱的美丽计划:首先买学习用品,再买喜庆的花炮。还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接收爷爷的压岁钱。显得很真诚,很重视。爷爷带来300块钱,也带来一片殷切的期望:希望孙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到这里,300块钱在小作者心中已经有了很重的分量和很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当得知妈妈把钱输掉时,心中的痛苦就显得更为强烈,对输掉的压岁钱,是多么的心痛啊!)三、晏雨琼《我的压岁钱》年前,我跟妈妈、爸爸到爷爷家去拜早年。一路上,我心里打着小算盘:给爷爷拜年,可以收压岁钱,不知道今年爷爷会给我多少钱呢?一百、二百、三百、还是?唉,别想了,反正到爷爷家里就知道了。怎么讨爷爷的欢喜那才管用呢,说不定爷爷一高兴,就“狠狠地鼓励”我一次。我一路走一路想,很快就到了爷爷家。我对爷爷说:“爷爷,我背一首改编的唐诗给您听。”爷爷乐滋滋地望着我:“好吧,你背来听听。”我摇头晃脑地背起了“唐诗”:“日照香炉生臭烟,遥看茅厕在右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摸摸屁股还有屎,可惜没带卫生纸。”爷爷听了我背的“唐诗”,哈哈大笑,笑得捂着肚子喊起痛来了。爷爷非常高兴,慷慨解囊,给了我500块压岁钱!呀!我的“唐诗”真顶用,一下中了500元。这篇日记,小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思呢?(让长辈开心就可多得压岁钱)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这个意思(让长辈开心就可多得压岁钱)来写的呢?(小作者在去爷爷家的路上,就开始盘算着怎么让爷爷今年多给自己压岁钱,当然是要让爷爷高兴才能起作用,甚至想到了非常乐观的情景:“狠狠地鼓励”。是什么法子能让爷爷“狠狠地鼓励”?小作者卖了一个关子,让读者带着好奇心继续看下去。结果是因为给爷爷背一首“歪诗”,让爷爷乐不可支,“慷慨解囊”,一下就给了500元。小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意思也很清楚了。)通过上面三篇短文的讲评,我们应该明白,好的文章,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不是东扯葫芦西扯叶,写了一大堆,也让人弄不明白你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意思。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意思,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我们写作文,或者写日记,要努力做到这一点。在写作之前,认真地想一想:我想说些什么?我要告诉别人什么意思?我要怎样才能把这个意思说得让人家明明白白?要怎样才能说得生动、具体,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凡是能够帮助你表达意思的材料,可以详细写,写得多一点、长一点没关系。反过来说,那些不能表达这个意思,或者说不能说明这个意思的材料,就不要写,要不然就会对你表达“中心”起到一个反作用。打个比方,一个小孩摔倒了,你主动扶他起来。小孩的哭声,引来他的爸爸妈妈,他们怪你推倒了小孩。你这时就要围绕“我是做好事”这个意思进行解释。但是如果你不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解释,说到其它地方去了,说什么这个小孩子很顽皮,走路不小心怎么怎么的,那你就等着挨整吧!写作文,写日记要努力做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今天的作文题自选。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写,少写或不写题外话。字数300字左右,可以先写题目,后写内容;也可以先写内容,写完后再加上一个题目。写以前,先想一想写什么?想说明什么?怎样才能说得有条理?努力写得生动些、具体些。附日记:陈姝:《压岁钱》今天,我们一家从县城来到横阳老家,给奶奶、伯伯拜年。春节前后,交通车特别拥挤,我们好不容易才乘上去横阳的汽车,当我们到达奶奶家时,已经是晚上8点钟了。我的肚子早就“造反”了,“咕咕咕”地在那里提意见呢。一进门,大家就狼吞虎咽,感觉饭比往常分外地香,什么菜都好吃。我一边吃饭,一边在心里头盼望着:发红包呀!快点发红包呀!当真是心想事成,果然,大伯伯开始发红包了。他给了我一个崭新的红包,上面写着“恭喜发财”,接着又给哥哥、姐姐发红包。我来不及打开看,二伯伯的红包又到了。我一口气接过了几个红包,最后只剩下奶奶的红包没发了。奶奶的红包“唱压台戏”,以往就奶奶给我的钱多,我满怀希望地接过奶奶的红包,趁着大家都在看电视的时候,悄悄地溜进房间,把压岁钱高兴地数了三遍,然后藏到一个不容易发现的地方,才放心地走了出来。肖最:《我的压岁钱》今天是大年初一,吃过新年饭,我和爷爷、妈妈在一起看电视。不一会,姑姑、姑父拜年来了,他们每人给了我100元压岁钱。我高兴地接过压岁钱,心想,我马上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爷爷说:“不要乱花钱,让妈妈帮你把钱存起来。”我说:“不吗!我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妈妈做我的思想工作:“小孩要懂事,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让妈妈给你交学费不是很好吗?”我一听,觉得妈妈说得对,就给了妈妈100元,另外100元,我想买东西。买什么呢?我问妈妈。妈妈说:“买学习用品和书包。”我说好吧,又交给妈妈100元。妈妈接过我的钱就往外面走,我心想,不好!说不定妈妈会拿我的压岁钱去打牌呢!果然,妈妈是打牌去了,回来时还带给我一个好消息:赢了700块。我一听,觉得很划算,200块变成700块,按照这样的增长率,下一次不就可以变成几千块钱了么!我不再担心了,甚至还觉得妈妈挺聪明的。妈妈又去打牌,我还是在家等她的好消息。结果,这一次妈妈连输迭输,把我给她的压岁钱都输光了。黄轩:《我下厨房》今天晚上,我的肚子很饿了。平时都是爸爸回家给我做吃的,今天不知是什么原因,天快黑了,爸爸还没回家。我等不及了,就跑到厨房自己做蛋炒饭吃。我先把锅子洗干净,放到火炉上,把什么都准备好以后就开始做蛋炒饭了。先在锅里放点油,等锅里的油开始“滋滋滋”地响起来再打鸡蛋,当鸡蛋刚炒熟时,紧接着放熟了的米饭,稍稍炒一会,把饭和蛋拌均匀后就可以盛出来吃了。当我快把蛋炒饭做好时,爸爸回家了。我大声喊:“爸爸!你来尝尝我做的蛋炒饭。”爸爸一听,感到很惊奇,急忙跑过来尝我做的蛋炒饭。“啊!真香。真好吃!”我得到爸爸的表扬,心来真高兴。我觉得我应该做得更好,让爸爸更高兴,让离开了我的妈妈更高兴。我吃了我炒的蛋炒饭,感觉真的很可以。

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不要太早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种金钱观念,也就是说在压岁钱这个问题上不要给太多,这只不过就是一种礼节而已,如果太早让孩子接触到钱的话,只会让他们以一种物质的眼光来评判一切,也会使他们人生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我觉得小时候虽然父母把我所有的压岁钱都霸占为己有,而我依然能够感谢父母这样的做法,最起码他们让我没有养成那种挥霍金钱的这样的态度。

金钱给得多,这并不代表爷爷奶奶对于自己孙子的爱,反而这种爱变成了一种溺爱。我记得在我小时候,爷爷奶奶每年过年会分别给我10块钱,而这10块钱最终也会以长大娶媳妇为名义,被父母强行收在自己的腰包当中。而看看如今的小孩子,爷爷奶奶,隔代人都会给很多的压岁钱,几岁的年纪,自己身上的存款已经有几千元上万元不等。

这也成为了小孩子一种炫耀的资本,小的时候就喜欢来相互攀比,长大了以后更会存在于这样的一种虚荣心。因此我觉得让小孩子知道挣钱不容易,要他们从本质当中认识到钱,虽然可以做任何事情,但在这个世界上往往最珍贵的是我们身边的情感应该学会去珍惜,这才能够树立一个孩子正确的三观。

现在有很多学校当中的有一些做法,我作为家长非常的赞同,那就是小孩子在上学之后有三点东西绝对不可以带到学校,第1个就是现金,第2个是零食,第3个是手机,这三个东西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也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认识到这些东西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加强管控。

压岁钱的寓意有哪些

你了解压岁钱的寓意吗?每年过年我们都会收到压岁钱,这寄托长辈对于晚辈的美好期望,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压岁钱的寓意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传统习俗中的压岁钱吧。

压岁钱的寓意有哪些1

压岁钱的寓意1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长辈给晚辈派发的压岁钱中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传说是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压岁钱的寓意2

1、压岁钱的寓意

传统的年俗给压岁钱是希望能镇恶驱邪。因为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袭,所以要用压岁钱来帮助压祟,“岁”与“祟”谐音,希望得到压岁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年。

自从压岁钱变成了真正的货币之后,压岁钱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的“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应运而生。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也是最为常见的,即由长辈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2、压岁钱给多少合适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给的压岁钱也逐渐提高了,也有的长辈由于过于溺爱晚辈,也会将压岁钱提高,甚至有人将压岁钱当作人情,认为给太少则拿不出手,因此会准备大的压岁钱红包。

其实,压岁钱给多少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以及地方的经济状况,一般来说,给亲戚朋友的孩子的话,几十元到一百元左右都可以了。但有的家庭经济水平较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来给。

3、压岁钱的来历是什么

关于压岁钱的来历,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压岁钱的寓意有哪些2

过年给孩子多少压岁钱合适

大人给孩子压岁钱是希望孩子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如果因此而变成了孩子之间的攀比,形成不良的风气和习惯,那样反而就会适得其反。

孩子还小,没有对金钱支配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来合理引导,如果说家长任由孩子拿着压岁钱到处乱花,还容易养成孩子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

首先,你给多少压岁钱往往与你所处的地区的社会习俗有关。例如,在广东地区,大人一般给小孩子发很多红包,里面的金额为五块钱、十块钱不等。这种做法既遵循了习俗、图了吉利,又不会给发红包的`人造成很大的经济困扰。

而在很多地区,红包的金额往往是几百、甚至几千,一般是根据家庭的整体经济状况而定。有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规律:你处在什么样的氛围中,你就会受到怎样才能的影响,如果你不遵从大多数人的做法,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因此,我们为了让自己不被某个群体排除在外,则会选择遵从大流,按照群体的规范、习俗做事。

同理,当你决定发多少钱的红包时,也会按照周围人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标准。由于周围人的影响,即便你经济条件不好,也会硬撑着和大家发差不多的金额。而如果你经济条件比亲戚们都好,你也会按照普遍的情况,调整自己发的金额,尽量和绝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给压岁钱可以分几种,亲戚家孩子比较多,需要每个孩子都照顾到,不能厚此薄彼,那就每人给个100块的红包,这样子面子上过的去,孩子们收到红包也很开心。

根据要发的数量,根据远近亲疏,根据个人意愿,可以从50元、100元、200元选择其一来发,最多不超过200元,有心者可以在红包里夹上手写的祝福或者祝福卡片;另外,也可以发66元、88元、99、166元的压岁钱,寓意满满,这才是压岁钱的意义。

怎么样培养孩子的正确的金钱观意识

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孩子的金钱观习惯是在七岁的时候形成的,而孩子们在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理解基本的金钱概念了,比如交易、选择、对价值的理解、储蓄等等。

3-7岁已经是孩子学习金钱观的重要阶段,也是父母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的重要时机。

国外一些学校为幼儿理财教育设定的目标是这样的:

3岁 开始辨认钱币。

4岁 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

5岁 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开始学习攒钱。

认识钱币是理财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现在很多消费行为都是通过手机支付或信用卡支付来完成,就连大人的消费行为都有很多不理性的因素,孩子对钱的概念则更模糊。

一、带孩子去你的办公室,钱是怎么来的?

你可以带孩子去你的办公室,让他们看到你的工作环境,跟孩子说说你是怎样才能工作的。

在小区、街上遛娃的时候,指出那些正在工作的人,比如公交车司机、警察等等,告诉孩子们他们的工作职责。

由此建立“工作挣钱”的概念。

二、“非金钱奖励”,怎么样鼓励孩子做事?

让孩子从小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如帮忙放碟子,收衣服,这些习惯应该从孩子3、4岁时就开始培养,有利于他们今后拥有幸福的生活,也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业和职业表现。

三、让孩子理解:机会成本、好东西需要等待

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小事也可以传达“避免冲动消费”和“好东西需要等待”的道理。比如宝宝在游乐园排队等待秋千或是喜欢的玩具,抑或是等待喜欢的寒假时,都可以告诉他们:“有时我们必须等待我们想要的东西。”

“机会成本”这个经济学概念,也能通过一些“小游戏”让他们懂得这个道理。

压岁钱的寓意有哪些3

关于压岁钱的相关解答

一般传统是吃完年夜饭后,长辈开始发压岁钱。小孩子们齐集客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然后伸手要红包。曾有童谣唱道: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可是压岁钱究竟代表着什么?为什么长辈一定要给晚辈压岁钱呢?

春节,作为中华第一节,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从“扫尘”、“贴春联”、“放鞭炮”、“年夜饭”、“压岁钱”、“守岁”。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传说和内涵。

压岁钱的来历

说到压岁钱,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一次,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因而将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8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8枚铜钱用红包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在旁边守着,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出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的8枚铜钱吓退“祟”的事情告诉大家,从那以后大家都学着做,孩子们平安无事了。

原来,这8枚铜钱是八仙变得,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便有:彩神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因为是彩绳穿钱,所以一些地方也把给孩子的压岁钱叫“串钱”。

后来,压岁钱演变为红纸包100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

货币改成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总之,压岁钱来自于我国古人认为,当恶鬼妖魔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压岁钱去镇住或讨好它们,从而化凶为吉。

后来发压岁钱这一习俗传承下来,承载着长辈们对晚辈无尽的关爱与美好的祝愿。

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在这里便是指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长寿。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一个小小的发压岁钱的举动,背后都有这么大的文化。更别说春节里的其他习俗了。

春节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享受、保护、展示春节文化正成为一项人类共有的责任与义务。

家长的钱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

从文中我得知在那个时代是很贫困的。爷爷三次给作者压岁钱。

第一次让“我”知道生活是靠卖那些鸡蛋攒起来的。

第二次“我”已经10岁了,找了一遍硬币都烦了。但是“我”正要走时而爷爷却大步流星地走来。“我”猛然醒悟。后来,我知道一家人吃饭靠这个圆子,五谷杂粮都是从土坷垃中扒出来的。

12岁那年我知道自己的钱要保存起来。

当时的压岁钱虽然只是那仅有的几枚硬币,但是“我”已经很高兴了。

通过上面与爷爷索要压岁钱我已经知道生活的艰辛了。

我已经知道怎样去面对生活。

如今,我们的压岁钱已经是五十、一百元。有些甚至是三、四百元了。

我听老师说:在他们上学时,用上一、两分就可以买一个冰糕。一角就可以买一个足够好的冰糕。而我们现在五角才可以买一个冰糕。现在最贵的就需要三元钱。

我们现在就算买一个不怎么好的,只拿五角在以前可以买多少块儿冰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