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邱清泉等名将是如何脱难的?

员工 0 79

南京大屠杀邱清泉等名将是如何脱难的?,第1张

南京大屠杀邱清泉等名将是如何脱难的?
导读:一、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入口及简介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安庆卫生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43成立的“安徽省省立立煌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是安徽省最早开办的公立医学教育学校。2007年3月,独立升格为安庆医药高等专科

一、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入口及简介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安庆卫生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43成立的“安徽省省立立煌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是安徽省最早开办的公立医学教育学校。2007年3月,独立升格为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填补了皖西南医药高等教育空白。

学校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5千余万元。现有教职医护员工633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0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副高级职称7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07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高职专科专业带头人5人、先进工作者1人、优秀教师4人、教学名师4人、教坛新秀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市政府特殊津贴2人。

现有临床医学系、药学系、护理系、基础医学部、公共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以及直属附属医院1所(安庆市中医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军安庆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安庆石化医院),近200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设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保健品开发与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护理、助产等13个普通专科专业,在校生8千余人。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http://wwwaqmceducn/jwc/

二、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王牌专业有哪些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项目认定骨干专业:药品质量与安全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康复治疗技术、药学

安徽省特色专业:康复治疗技术、药学、护理

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护理、临床医学、药物分析技术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有一个展区,名为“人道主义救援”。在进入这个展区之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塑像。塑像中的人,头顶钢盔,打着电话,奋笔疾书。

看到这尊塑像的人们,无不心生敬佩之情。因为这个人,曾拯救25万中国同胞的性命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他就是约翰-拉贝,一位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一位真真正正的人道主义志士。

▲约翰-拉贝在纪念馆里的雕像

1882年11月23日,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父亲是一个普通的船长。虽不富裕,但足以温饱。1896年,父亲不幸病逝,为了家中生计,拉贝被迫辍学打工,成为了一家出口商行的伙计,奔赴海外谋生。

1908年,拉贝来到了中国,这块与他有着长达30年紧密联系的土地。1911年,拉贝成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一位员工。他曾辗转中国多个大城市,沈阳、天津、北京、上海,拉贝都曾去过。

但不论在哪个城市,他都与当地的中国员工和善相处。中国员工们也对这位来自异乡的“洋哥们”十分友好,这让拉贝意识到,无论种族如何,国籍如何,人们都有着同样善良的内心。

1931年,拉贝作为西门子的代表来到南京开展公司业务,在这里他建了一栋花园别墅,用于办公与生活。与此同时,他也是纳粹在南京分部的副部长。凭借着这样的双重身份,拉贝在南京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

▲拉贝在南京的故居

他专门为德国工作人员的子女开设了一所学校,以便于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并学习中文以及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当时的拉贝,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容。

只可惜这份美好的平静,仅仅只持续了几年时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南京也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公司已经给了指示,拉贝随时可以坐上前往德国的飞机,返回安全的故乡。

拉贝看向窗外,原本和谐平静的南京,现在遍地都是惊慌失措的人们,他感到十分心痛。对于一块生活了长达30年的土地,有谁可以狠下心来抛弃它呢?拉贝做不到,在这里有着他手底下的员工,有着他认识的邻里街坊,有着平日里谈笑风生的中国朋友们。

不论种族,不论国籍,大家都是一样的,不应该受到如此对待!怀着这样的决心,不顾上司的提醒和日军的警告,拉贝最终选择了留下,他要用自己的努力,保护这里的中国朋友们。

▲日军轰炸后的南京

日军开始向南京进攻后,拉贝等人受到上海南市难民区成功救助难民的启发,决定在南京筹建安全区。拉贝联合南京市市长马俊超、美国教会学校金陵大学董事长杭立武以及一些留下来的外国人,共同商讨如何建立难民安全区。

最终敲定了以拉贝的住宅、美国大使馆、金陵大学等机构为中心,划出了纍计占地约386平方公里的一块土地,并设立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这块地方虽然不大,但房屋众多,相比于其他地方,可以容纳更多人。因为拉贝平日里积攒下来的威望及他的身份,他被推举为委员会主席,全权管理安全区事务。看着这块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拉贝眉头紧皱,面露愁容。与首都南京城内众多的人口相比,这一方净土,还是太小了。

之后,拉贝等人冒着炮火联络多方势力。他们先是争取到了国民政府的承认,使安全区内的资金、食物、药品等资源有了一定程度保障。随后,他们以基督教、世界红十字会等多种名义,尝试与日军进行谈判,使日军接受并承认南京安全区的存在。

▲剧照

拉贝为了让安全区内的难民可以好好地生存下去,以南京安全区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四处奔波宣传,希望人们可以为难民们提供一些帮助。

在日军攻打南京之前,他们终于得到了日军的回应。日军拒绝承认安全区的存在,但只要安全区内没有中国军队驻扎,日军就不会主动进攻安全区。当拉贝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和周围的人都激动不已。这块方寸之地,会成为许多人的避难之处。

1937年11月份,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南京政府开始转移。城内的百姓听到消息后,也纷纷打理好行李准备离去。昔日拥有百万居民的繁荣首都,到了12月初,仅余不到一半了。

1937年12月1日,日军进攻南京,在南京的难民疯狂涌入安全区。12月13日,南京沦陷。在之后长达6个星期的时间里,日军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超过30万人被杀害。日军甚至多次出尔反尔,企图对安全区内难民下手。

▲老照片

12月17日,拉贝写信给日本大使馆的秘书福井喜代志。在信中,拉贝将日本士兵的暴行以极其锋锐的笔锋写了下来,并在信中要求日军立刻恢复应有的秩序,但都如石沉大海一般了无音讯。拉贝无奈,只能竭尽自己所能去保护遭受苦难的中国人。

同日,拉贝住所后的小巷子中,日本士兵侵害了一位中国妇女,之后还用刺刀刺伤她的颈部。拉贝不断地打电话,不断地托朋友帮忙,好不容易才弄到一辆救护车,急忙把这名妇女送入鼓楼医院治疗。

18日,拉贝前脚刚踏进家门,一位中国邻居就哭着跑过来,有4名日本士兵袭击了他的房子,并企图侵害家中的妻子。拉贝急忙前往搭救,这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在这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最多的时候容纳了25万中国人民。光是拉贝的住宅之中,就收留了不下600人。拉贝等人只能睡在办公室中,有时候还会睡在厕所里,睡在石板路上。

住所与硝烟四起的外面,仅有一墙之隔,日本士兵就经常趁拉贝不在的时候**而入,做尽穷凶极恶之事。每当拉贝赶回家中,都要用严厉的话语吼走一批批日本士兵,而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了拉贝每天回家必做的事情之一。

另一件拉贝每天必做的事情,同样意义重大,那就是记录下这一切,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日军的滔天罪恶!每天回家后,他都会坐在桌前,奋笔疾书。

这本《拉贝日记》,记录下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城的一桩桩罪行,总共有2100多页,500多个案例。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是世界公认的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最全史料,没有之一!

就这样,拉贝为了安全区内的中国人民东奔西走了三个多月。日军早已视这个可恶的德国纳粹为眼中钉,但碍于德日之间的关系,不能对他下手。于是日军向德国施压,试图将拉贝调离南京。日军的阴谋成功了,1938年2月,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强制召回。

▲拉贝与安全区同事合影

几个月的辛劳,让拉贝极其疲惫,更让拉贝感到憔悴的是每日在这南京城中发生的惨绝人寰的事情。拉贝布满血丝的双眼望着自己的住宅,心中满是担忧与不舍。但上头不断施压,拉贝也十分无奈。拉贝将安全区托付给马骡、魏特琳等人,无奈地离去了。

拉贝将要离开的消息传到了安全区人们的耳朵里面,在临走那天,人们簇拥着,将一块大红绸布献给了拉贝。在这个硝烟弥漫的南京城内,拉贝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找到这样一块大红绸布的,只见上面写着:

“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

紧接着,人们排着队,向拉贝三鞠躬,对拉贝表达自己深深的感谢之情。

回国后,拉贝依然不忘自己的初衷。他四处奔走,四处演讲,还多次写信,希望日军的暴行可以被揭露。但在那个时期,德日关系不容破坏,拉贝的所作所为不仅没起到什么效果,还被针对,他也因此被关进了监狱之中。拉贝许多珍贵的照片、录像资料也被一并没收。

▲拉贝

二战胜利后,拉贝也因为他曾经的身份而被苏联和英国再次关押。1946年6月份,在证实他没有犯过错误后,被释放回家。

与早年辉煌的境遇相比,如今的拉贝生活得十分拮据,一家人住在拥挤的小房子里。但拉贝却并没有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拉贝的消息传到国内,传到南京后,人们自发组织了一次募捐。在人们的努力下,筹集了几千美元。南京国民政府也是每个月都给拉贝一家人提供一定的食物、生活必需品等物资支持。

在二战刚刚结束后的这个时期,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这些物资无疑是十分珍贵的,甚至是有价无市。而拉贝为中国所做的一切,远比这些物资要重要得多。

好景不长,拉贝出狱后还没过上多久平静的日子,甚至还没能返回第二故乡中国,没能返回朝思暮想的南京再看一眼。

1950年1月18日,拉贝因病逝世!

▲托马斯-拉贝

但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另一位拉贝”来到了中国。他的名字叫托马斯-拉贝,是约翰-拉贝的孙子。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这个重要时间点,代表他的祖父来到朝思暮想的中国领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在2020年4月21日,托马斯-拉贝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抗疫急需物资。这是在接到他的求助后,我们国家专门为他及当地提供的。这也是友谊长存的一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