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力推的格力手机究竟为何不受消费者欢迎?

员工 0 44

董明珠力推的格力手机究竟为何不受消费者欢迎?,第1张

董明珠力推的格力手机究竟为何不受消费者欢迎?
导读:当年董**曾和做手机的小米有过一场豪赌,赌金是10亿元人民币,并且高调放言格力将开始做手机!很快格力手机就横空出世了,让我们来看看格力手机吧!董**并没有跟其他国产手机厂商学,找高颜值的女明星代言手机,而是自己的产品自己代言,因此如果你购买

当年董**曾和做手机的小米有过一场豪赌,赌金是10亿元人民币,并且高调放言格力将开始做手机!

很快格力手机就横空出世了,让我们来看看格力手机吧!

董**并没有跟其他国产手机厂商学,找高颜值的女明星代言手机,而是自己的产品自己代言,因此如果你购买了格力的手机,打开手机就浮现出董**的照片。数码酷只想说:“画风唯美,令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久久不能自拔。”

董**做手机是认真的,绝对不是图一时爽快。他曾多次在发布会上,代言其手机产品,并且做出了一些非常滑稽的事情。比如在央视的一道采访节目中,将自己的格力手机从高处摔下,捡起来,你瞧瞧这手机,多耐摔呀!

董**还在集团内部发表声明,格力的人就得用格力手机,人手一部!然后7万格力人,每人花三千多元买了一部格力手机,于是格力手机终于从销售为零,突破为销售量7万。于是网友开始惊呼——哇塞,这一季度格力手机卖得真不错呀!七万啦!不过很快眼尖的小伙伴在二手手机市场看到,许多人又将格力手机以不到一千元的价格转让。

是的,格力员工们整整亏了两千多元!不过,这一切怪不得别人,要怪就只能怪自己格力手机难道真的不好用吗?当然也不见得,尤其是今年在各大厂商开始在配色上花功夫的时候,格力手机也不甘落后。新增了配色,这一做法终于让格力手机在电商平台的销量猛增了三倍,达300多部,果然厉害!

言归正传,格力为什么做不好手机呢?

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手机不同于家电产品,手机是定位于未来的产品,他的每一项设计不是立足于当下的需求。而格力手机在模仿之余,竟给人感觉一股浓浓的家电风格。

董**是个非常不错的实干家,企业家,但或许并不是艺术家。但开发手机除了考虑功能外,艺术欣赏性同样不可获取。至于为什么董**要把自己的图像放在格力手机开机页面,数码酷现在还想不通。。。。

不要嘲笑小米,很多人嫌弃小米追求性价比,但是你要看到这么久了,小米的新机还是抢购状态,如今米2照样还有人保留使用。

而不知有多少手机品牌,金立,8848或者努比亚,从小米身边略过,小米也没有像ov那样用流量明星,这就是市场需求始然,消费者用脚投票。

同样的,格力消费者也用脚投票。有人说你没有使用过没有发言权,可是你看看,他们员工使用过都甩手了,你还要谁来发表反对意见,这个信号传递还不够明显吗?

设计上和工艺上,或者使用便利性上面格力肯定有缺陷,用过的员工也不敢公开讨论,另一个缺陷是董明珠的营销方式问题,他是强势营销出身,卖空调他有技术优势,他可以和国美杠,杠到国美乖乖听话,但是手机不应该是这种营销模式,手机需要亮点,而不是槽点,小米说我芯片最高级,华为说我莱卡三摄,OV说我的明星说什么消费者信什么。

摩尔定律的产品,经久耐用不是说不需要,但总体来说,格力手机在多元化版图上表现不佳,销售目标从最开始董**提出的1亿台,缩减到后来的5000万台,到最后格力手机迟迟不见踪影。为何一个凭借制造业称霸的巨头却在小小的手机硬件上滑铁卢呢?原因大概有三点:

1、追求功能,忽略体验。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十分重要,谁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付费理由,用户就会为谁买单。2017年中国制造峰会的董明珠摔手机环节造就了一个行业“佳话”,但简单的将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方式复制到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制造是行不通的,如果单纯能靠功能行走天下,诺基亚也不会被淘汰。更何况相同的事情小米几年前就已经做过。忽略用户体验,过分强调功能是格力手机的一大败笔。

2、品牌公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格力手机问世的最好时机应当是与雷军的10亿“赌约”之后的几个月,那时人们都在翘首等待着格力手机的降世。但可惜的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格力手机白白浪费了最佳的发行时间,凭空耗掉用户的期待值。

3、供应链管控思维传统,力气没用在刀刃上。格力习惯用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思维来驾驭所有产品。制造手机亦是如此。将产品的全部生产环节自我把控,这样一来,一方面延长了产品生产周期;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关注功能,与市场脱轨,更与消费者的需求脱轨。

事实上,格力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公司也承担部分格力手机的销售任务,各地销售公司会向格力空调经销商少量地“摊派”出售。不难看出,格力手机在渠道建设、运营上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和打法,导致昏招频出,线上亲格力商城远京东和天猫、不发挥线下渠道优势,给人留下随意、任性的印象。

在手机厂商纷纷转向重视线下渠道的大背景下,格力投入不足且打法随意,格力手机二代注定销量不佳,不仅无法获得用户认可,而且连内部员工也颇为不屑,对作为年终实物奖的格力手机在闲鱼贱卖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董**的强势姿态可以逼迫员工使用自家产品,但无法改变其对格力手机前景黯淡的固有认知,经销商亦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主流销售渠道不见踪影,格力手机在供应链管理上也不受待见,更别谈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一直以来,供应链从未把隔离手机视为大客户,只是将其看作一年2—3万的小客户。手机代工厂通常把客户分为100万台级、50万台级和10万台级,格力手机的需求量在5万台级以下,因此供应链没把格力手机当回事。

一言以蔽之,格力手机单凭“网红”董**助威而不脚踏实地深耕产品、渠道和品牌三大核心环节,想要在强敌环伺的手机市场有所作为,无异于痴人说梦,最终只会陷入自high无法自拔。讲真,我实在无法理解董**继续做手机的自信到底从何而来。

以上内容版权归微信公众平台iNews新知科技 By 冯先生失眠中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格力作为一家老牌家电厂商,在空调领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如此一个空调行业的巨无霸,在家电智能化的道路上,为什么落后了呢?

本文将从智能家居的发展、格力空调为何掉队以及格力之后应该怎么走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所谓的智能家居,主要是通过手机APP、语音助手,或者是蓝牙音箱、手表手环、甚至是电视,控制家中的其他电器。

比如说,你可以在回家的路上,通过手机app提前开启空调,在看电视时对着电视的语音助手喊一声”闭合窗帘“等等,这些都是最简单的智能家居应用场景。

如今许多厂商的智能家居平台,智能程度早已不止于此,当你对着床头的蓝牙音箱说一句”晚安“,便会自动将你的窗帘合起来,调高空调温度,关闭家中的灯,等等。

智能家居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体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经历,客厅的茶几上,经常摆满各种各样的遥控器,有电视遥控器,机顶盒遥控器,空调遥控器,电动窗帘遥控器。

智能家居的产生,使得人们摆脱了遥控器的累赘。

不止于此, 智能家居还使控制家电摆脱了空间的限制。

将家里的电器整合入手机app以后,无论你身处何处,都可以控制家中的家电,有时候出门忘记关空调,手机还会提醒你,帮助你自动把空调关闭。

如果说两三年前,智能家居还只是数码发烧友尝鲜的玩意的话,那么到了2021年,智能家居确实进入了千千万万的家庭,这属实是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要谈这个问题,绕不开格力和董明珠的老对手,小米。

小米如今是国内第一大电视厂商和世界第二大手机厂商,他的智能家居布局,远远要比格力早。如今的智能家居版图,说小米占了半壁以上江山,也是不足为过。

那么为什么小米这样一个家电行业的新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拥有如此统治地位,而格力却不行呢?

那就要说到智能家居的核心了。

目前智能家居的两大龙头,华为和小米,无论是 华为提出的1+8+N ,还是 小米构建的1+4+X ,基本思路几乎相同。

以手机(就是1)为核心 ,以电视、电脑、平板、手表、智能音箱智能程度较高的设备作为第二层控制中心,控制其他的所有家电。

大到冰箱空调洗衣机,小至路由器、摄像头、扫地机器人,都可以被连结起来,万物互联。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明白为什么格力空调的智能之路走得如此艰辛了,关键就在于那个”1“——手机。

手机是智能家居的控制中枢,也是智能家居的大脑。 一切设备,都需要通过手机连接起来,这也是小米和华为的智能家居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他们两家,将控制智能家居的组件写入系统层面,只要能接入他们的智能家居平台的设备开机,就能自动识别、配网,几乎没有任何繁琐的操作,使用门槛非常低。

而格力,因为没有自己的手机,因此必须要下载格力的APP,才能实现对智能家居的控制。

格力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没有手机的智能家居,就像是一盘沙,都不用风吹,走几步就散了。

格力何尝不想做自己的手机,经常关注数码的小伙伴都知道,格力推出过一款格力手机,试图进军手机行业。

但国内手机市场已经不能用红海来形容了,简直是血海。

强如小米,世界第二大手机厂商,在国内也不过份额第三,大名鼎鼎的魅族,已经跌入others许久,迟迟不能翻身。格力想做手机,困难比小米做空调要大上许多倍。

结果自然是凄凄惨惨戚戚,很多格力手机最后都卖给了自己的员工。

那不做手机就做不了智能家居吗?显然也不是这个道理。

目前国内手机厂商就那么几家,而做家电的有那么多,其中智能家居做的好的也不少,如扫地机器人界的石头,空调洗衣机行业的云米,电视行业的长虹等等,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

秘诀就是开放。

这些厂商要么是小米华为的生态链企业,天然的接入小米和华为,如石头、九号、云米,要么是与他们密切合作,主动接入各大手机厂商的智能家居平台,如长虹。

格力目前也有此意向。前不久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今后将引入鸿蒙系统 ,接入华为的智能家居平台,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也许将来格力空调在智能家居方面,还真是未来可期。

不过柯南在这里还是比较怀疑,接入华为的鸿蒙系统,意味着格力空调的核心技术要打上华为的烙印,以董明珠的个性,委身他人的智能家居平台,是否真的能咽下这口气?

这还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家电更多选购指南、参数科普,欢迎大家阅读我的系列文章。

8K电视新款齐亮相,全民8K还会远吗

索尼电视凭什么这么贵?

智能电视,买小米还是华为好?

我认为就算给格力手机20年的时间,他也没有办法去吊打小米甚至苹果手机。

主要是因为在手机行业,并不是因为你有钱就可以统治整个生态。如果说有钱的话,在当年贾跃亭的财富积累程度要超过很多公司。但是最后还是败在了手机业务和汽车智能化方面。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想要成功依靠的不仅仅是资金,同时也需要一套成熟的产业链以及供应商给自己的优惠政策。

第一,格力手机的销售对象是谁?从目前掌握的市场调研数据来看的话,虽然格力手机卖出去35万部,但是绝大多数手机都被格力内部的员工消化。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自己生产的手机并没有流入到市场当中。而且他们也并没有为手机营销建立专业的生产线。全部使用的是代加工产品,虽然样做跟小米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企业文化方面双方是不一样的。

第二,董明珠回应外界的质疑。董明珠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示自己在未来一定会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不会去依赖任何一个供应商。但是这样的成本是非常大的,因为手机不像空调,只需要几个重要的原配件。在手机的制造过程当中,是需要上千个供应商生产零件。

第三,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口号。格力在手机业务上绝对没有办法竞争过小米和苹果。我们先别说苹果,就连国内的小米,甚至魅族手机他们也没有办法竞争。别人是专门干手机的,已经做了十几年的供应链。甚至都有可能倒闭,格力手机做家电起家的都没有自己的厂商和专业的营销团队,就想要通过一个人的宣传让人民群众买单是不太现实的。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口号,宣传格力向其他业务发展的一种想法。

格力目前旗下高端品牌有格力、TOSOT(大松)、晶弘三大品牌。格力主营空调、洗衣机等品类,如格力净静洗衣机、格力净柔洗衣机,TOSOT(大松)主营生活电器,如大松金康煲、大松百香煲。大松IH电饭煲、大松加湿器等;晶弘主营冰箱品类,如晶弘魔法冰箱等。这些都是格力的高端品牌。

格力品牌:

关于格力手机换品牌的事情,格力电器方面12月10日在回应采访时表示,推出5G手机是集团层面的部署,格力品牌换成大松品牌是为了将格力旗下的二级子品牌更好地推向前台。那么,大松是一个什么样的子品牌呢。

在格力集团中,它是一个什么地位呢?大松是格力旗下的子品牌,专门做高端加点的,就像卡萨帝是海尔的子品牌,专门做卖给外国人的高端产品。大松电器是格力电器战略布局之一,目前以小家电为主。格力空调、晶弘冰箱、大松电器三驾马车在市场并驾齐驱。

但相对于家喻户晓的格力而言,大松电器在产品的知名度以及普及率方面似乎都略逊一筹。大松电器属于格力旗下的一个分支。最大的优势就是设计方面的美观简洁以及功能参数板块的出彩表现。格力手机从一面市就备受争议。

先是2017年时候,大家发现格力官网销售的“色界”手机,短时间销量从5台猛增1000倍成5千多台。被广多网友质疑刷单。二是跟其他手机品牌习惯找明星代言比,格力手机每次开机的画面都是董明珠的头像。

尽管董明珠一再强调选择自己当开机画面,并不是觉得自己美,而是为了以自己为背书,给用户最大的承诺。但是,网友似乎听不进去,还是狠狠嘲笑了一番。当然,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格力手机本身做的如何,跟同类产品比,是否有优势。

销售岗位、售后岗位等工作。手机是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一般销售岗位、售后岗位等工作是给员工送手机使用的,便于开展后续工作。工作是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也泛指机器、工具受人操纵而发挥生产作用。